入冬了,需要一点温暖鸡汤。
11月12日拾媒映像邀请了志同道合的电影爱好者们一起观看了一部脑洞电影。
也很荣幸邀请到了摧师傅以及石头这两位业界年轻编剧。
这个影片的故事跟它的名字本身一样,很神奇——《瑞士军刀男》。
大家都知道瑞士军刀是有很多特别的功能,片中“哈利波特”曼尼就是这样一个设定。
但我们谈论这个片子不是要谈论它的这个表层的搞笑的东西,而是故事本身想告诉大家的一个道理。——自我价值的救赎。
探讨电影意义的本身也是电影观赏的价值所在。
影片一开始便是男主汉克(保罗·达诺)在一个荒岛上。
干嘛呢?
自杀!
这时有人救他了。
What?一具尸体?
然后还这样起飞了!
WTF?
是的,影片就这么疯狂地开始了。
可是再往后看就一点也不觉得神奇了,真的!
因为还有更疯狂的事情。
比如可以喷屁点火,力劈大树!
可以喷泉补水。
还有神奇指南丁!
可是随着主角汉克的内心变化,这具尸体活过来了,还懂得说话。
于是汉克和他谈天说地,唱歌,玩角色扮演。
一人一尸,渐生感情。
一起牵手冲出荒岛丛林。
可是这个立志从屁开始、以屁结束的故事并没有这么简单。
表面上有无尽的荒诞和搞笑,而往深层看,就是一种纯粹的孤独。
一个社会“辣鸡”。
胆小、丑陋、又没用。
自己否定自己。
放屁、痴汉、恋尸癖,这是旁人形容他的词汇。
很能理解,这样的一个人是很想要得到爱。
他拿树枝搭起了公交车,和曼尼进行了角色扮演的游戏。
可是这不是明摆着在自欺欺人吗?
但也不得不说正是这种自欺欺人在支撑着他一直生存下去。
影片的主角一直不停地会和尸体说这不行那不行我们不可以这么做。
其实就是两个声音在不停地左右男主。
站在一个男生的角度上,剧中男主角和尸体在看杂志的时候,
男主不停地劝导尸体不能这么做,否则会遭受到非议的眼光。
以至于最后尸体开始产生生理反应。
其实就像生活中的,当男生偶尔有生理需求的时候会产生罪恶感。
而这种罪恶感无非就是纠结的内心中持反对意见的声音。
此时男主角却很淡然地安慰尸体这是件很正常的事情。
正如现实中的我们,在某个有欲望的时刻,内心会听到两种持不同意见的声音。
在影片后段中,出现了一只熊,攻击了曼尼和汉克。
这一段很有意思,引发了现场很多的议论。
我们不妨可以这么解读
第一层,汉克把来自生活中的阻碍和障碍包括欺负自己的人具像化。
虽然现实中在面对这些重重困难时只能无能为力,但精神分裂出来的人格却在阻碍和抗衡。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曼尼后来像超级赛亚人一样“燃起”吓退黑熊,救了口中的汉克。
第二层,估计就是对人类社会的一个节点的表示:已经接近人类社会了。
因为这恰是在他感情受伤的时候出现的。
在探索社会和自然的过程中受到了一些伤害,这个熊就是这些伤害所幻化出来的意象。
有汉克内心的对人类社会的恐惧,有被社会所不耻的怪癖,还有对追求爱的懦弱和胆怯。
而第三层,熊咬伤了汉克,曼尼在树上痛哭流涕。
这又意味着什么?
曼尼和汉克其实是同一个人。
曼尼是汉克的另外一个人格的幻象。
是他把自己内心的恐惧和欲望具象化了。
(曼尼一直认为这是他的手机)
这就解释了前面所有的设定。
不是尸体自己活过来了,是主角汉克的内心慢慢的得到了释怀。
模拟公交,看模特杂志,遇到黑熊,这些都是他自己内心活动的变化。
这样完全覆盘之后,可见导演想表达的还有更多更深。
看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汉克所在的这个荒野,其实与真实社会并不远。
那汉克是怎么到的这片“荒野“?
导演眼里的人类社会,又是怎样的?
导演在结尾给了我们答案。
击退了黑熊,汉克终于来到了他所向往的那个女主的家。
可是依然不被接受。
包括汉克的父亲。
女主把警察叫来了,要把突然动弹不得的曼尼带走,运往停尸间。
汉克一愤之下抱走曼尼,奔向影片开始的那个海边。
放了几个屁,然后曼尼跟影片开始一样,飞走了。
这个故事很耐人寻味。
假设曼尼被带走,那就相当于汉克这个人格迫于社会的压力完完全全的消失了。
当自由远去,而这种人格仍然留存着汉克怪癖的、不被社会接受的一面。
汉克不屈于社会对他的异样目光与排斥,他给了自己另一个人格自由。
最后说一下影片之外的东西。
《瑞士军刀男》的导演思路清晰,明白电影本身所想表达的含义:
一个社交障碍人士对内心中不同的声音抗争、怀疑的幻想故事。
男主角因为这些障碍感觉似乎活不下去了,选择去女主家后的后院中自杀。
并且幻想出来一座海岛。
从而和幻想中尸体进行一系列的探险和交流。
这都源自于死之前对活着的渴望。
从电影类型中文艺和商业的角度来看,
如果是商业电影,所有剧本的内容都是需要审核的。
但在《瑞士军刀男》中似乎没有太重要,包括逻辑。
导演更期待表现对可能性的探索和发现。
《瑞士军刀男》中没有特地解释尸体为什么会有特异功能。
怎样的死而复生、看似没有科学依据的问题等等。
一切都是想有就有。
这些基础的逻辑设定看似并不那么重要。
重要的是随着剧情的发展,影片中所有桥段的细节,都让我们对生活中的需求有所感悟。
比如剧中羞愧的部分,正如男生青春期的必然表现一样值得思考,整部影片都在探讨一个人的成长……
况且影片更多的是在一个人内心的东西。
反正就是看这样的一个影片,
其实现实中是不会有这样的一个人存在的。
它本身就建立在一个强设定的逻辑下。
我们只需去感受导演想要表达出来的那种情绪即可。
也有人从剧作结构上看,认为表达的还是一种开放式的结局。
其中有一个很经典的剧作模式叫做首尾呼应。
它一开始就在海边,结局也回到了海边。
这个人来的时候是什么样,走的时候也是什么样。
曼尼其实不太可能被留下来包括被带走。
就跟导演想表达的那种自由的态度一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星空时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